智能工業是物理設備、電腦網絡、人腦智慧相互融合、三位一體的新型工業體系。智能工業將具有環境感知能力的各類終端、基于泛在技術的計算模式、移動通信等不斷融入到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和資源消耗,將傳統工業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將智能工業應用示范工程歸納為:生產過程控制、生產環境監測、制造供應鏈跟蹤、產品全生命周期監測,促進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LoRa應用學習站將收集和整理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工業解決方案及應用,以供大家交流學習和參考運用。
通過Lora無線網關實現數據采集遠程監控究竟有多香?
智能工廠是設備、網絡、信息、自動化與生產管理技術相互集成的高新行業。想要實現智能制造,必須解決工業設備的聯網和數據采集問題,而工業自動化一致備受各種設備、生產工藝流程、人工的因素的影響,無法實現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LoRa遠程無線傳輸技術擁有傳輸距離遠、功耗低、性能高、無線組網等一系列特點,使用Lora網關組建低功耗數據采集傳輸物聯網成為了智能制造業的理想選擇之一??梢暂p松實現設備的遠程監控和遠程維護,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與管理效率,助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LoRa網關遠程監控系統由PLC、儀器儀表、CNC數控機床組成的設備層、物通博聯LoRa無線網關組成的采集層、上位機和云平臺組成的應用層。通過對設備的協議解析,LoRa無線網關就能采集到設備運行數據和生產數據,經過邊緣計算處理后就能上傳到管理者手中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整個過程無需人工無需出門,只需要看看數據報表,導出數據信息就能完成工作,設備的控制管理也能通過組態平臺進行操作。 此外,通過Lora無線網關也能實現設備遠程維護,通過物通博聯設備遠程快線定位到現場設備,開辟穩定的臨時維護通道,工程師可以對PLC進行調試和程序更新上下載,隨時隨地都能辦公,節省人工現場維護帶來的差旅食宿成本。 總的來說,通過Lora無線網關實現數據采集遠程監控方案可以提高生產管理的效率,提高數據化智能處理水平,也能降低工作量,為員工謀福利。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都能享受到好處,十分的香。 Lora無線網關數據采集遠程監控的功能 1、組網簡單,部署方便 可采用4G/WIFI/以太網等多種組網方式,只需要將網關設備掛載連接到設備上就行,適合數據量大的場景,如工廠、別墅、寫字樓、購物中心等等場景。 2、通信范圍廣,能耗低 LoRa網關的突出優勢便是遠距離和低能耗,最遠可以支持12KM的范圍,同時也支持垂直方向傳輸,可以一個網關無線采集到多個設備的數據,更能節約成本。 3、高效管理,輕松維護 實現自動抄表,數據實時傳輸,后臺一目了然,減少人工抄表的誤差和成本消耗,提高效率。更能接受異常數據通知,有針對性的進行維護。 Read more.
物聯網技術測試對比:縱行科技ZETA完勝LoRa,助力石油勘探
找油是石油工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最大的困難是油和人之間,隔著厚厚的土壤和巖石,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為了尋找石油,地質專家們要翻山越嶺做地質普查,就像醫生先觀察病人的體表特征;接著在可能性大的區域,進行地表的化學生物指標分析,就像給人體做抽血化驗,然后給可能存在石油的地層做一個透視掃描。這種方法被稱為“地球物理勘探”。 而尋找石油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地震波探測。地震波探測就是在可能有石油的地方,人工制造地震,當地震波往地下傳播時,在軟硬地層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在不同巖層中反射的聲波也不同,并且反射時間也存在差異。通過在地面按照一定的規律在上萬平方千米內,放置地震波采集器收集這些信息,采集器部署的越密,采集到的數據就越準確,繼而推測分析出地層結構和油藏情況。 傳統的數據采集方案,是通過有線傳輸,但是有線施工難度大,成本高,部署的數量少,分析精度低。 實地測試: 近期某客戶計劃采用無線方案,進行傳感器的數據收集,但是無線采集面臨新的挑戰: 野外環境,受各種地表遮擋,信號衰減嚴重,要求覆蓋能力強,傳輸距離遠。 無人機在空中不能停留,采集周期短(10s),即要求通信速率高。 地震波采集器放置密度高,單位平方公里內上萬個終端,要求單站容量大。 地震波采集器放置時間長,要求功耗低。該客戶在技術選型時,選擇了縱行科技研發國產LPWAN技術ZETA和國外技術LoRa,針對對ZETA和LoRa進行了橫向比較測試,結果表明ZETA分別以兩倍以上距離和速率完勝LoRa。測試詳情如下: 測試環境: 農村野外,模擬石油勘探場景。網關高度約5.5米,終端放置在地面,發射功率17dBm。 具體測試結果如下: 數據分析: 1.極限靈敏度:在此測試環境下,ZETA SDR網關的極限接收靈敏度優于lora 30db,覆蓋距離為LoRa的3倍。除了信號調制解調制式上的差異, 由于占用帶寬不同,信號底噪也貢獻了19db的差異。 2.覆蓋距離:ZETA AM-FSK的0丟包極限覆蓋距離為11km(1.7米高度),該點RSSI為-135dbm。測試中存在嚴重衰減的位置,網關接收的極限場強為-139dbm。Lora相應的結果為3.4km(1.7米高度),-104dbm;極限接收場強-109dbm,2.6km(地面)。 3.提升空間:當前測試條件lora芯片理論最大速率為293bps@-137dBm,SF=12,BW=125kHz。在該速率下,SF=12已經是lora芯片的可達到最好靈敏度的配置極限。而ZETA AM-FSK相應為600bps@-139dBm,4FSK(M=4),BW=7.5kHz??紤]到中國法規相對法規200kHz的帶寬限制。ZETA通過合理配置M(調制階數)和BW,還有很高的速率提升空間。 4.頻譜效率:LoRa SF=12, 293bps/125kHz=0.0029b/s/Hz;ZETA, M=4, 600bps/7.5kHZ=0.08b/s/Hz, 是LoRa的28倍。 理論分析: 1.由信噪比S/N = Eb/N0 * Rb/B (Eb:每比特的能量,N0噪聲功率譜密度,Rb信息傳輸速率,B:基帶帶寬) 可知,速率不變的情況下,擴頻通信能夠減小SNR(接收機解調門限)。 2.由接收靈敏度PN (min) = ?174 + 10logB + NF + SNR(-174:自然噪聲底,B:基帶帶寬,NF:噪聲系數,SNR: 信噪比)可知,擴頻后不能提升接收靈敏度,因為帶寬增加及帶來的底噪跟SNR的減小相抵消。 小結: 實際上,考慮到普通晶振的時鐘精度,LoRa所需的典型的信道帶寬為125kHz或以上,而在免授權頻段(470MHz-510MHz),很難找到底噪相對干凈的125kHz帶寬,但7.5kHz是很容易的,從而導致在實際應用中LoRa的接收靈敏度比ZETA的AMFSK差很多。本次測試的數據結果,證實了這一分析。 Read more.
三友硅業基于Lora+IBeacon定位技術下的化工廠人員定位解決方案
三友硅業因為廠區的發展,目前的安全管理系統存在著整體上的漏洞,達不到上級主管單位以及安全生產監管部門的需要,在員工進出廠區記錄與追溯,生產區人員分布與統計,危險區域人員進出控制,外來人員與車輛進出管理與控制,逃生門控制與應急指揮等方面缺少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因此需要對工廠內的安全監管做整體的規劃和重新調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增加一套蘇州新導化工廠人員定位系統,根據香腸需要布置定位基站,定位信標。給所有進入生產區車輛人員配備定位標簽,實現車輛,人員實時定位。 首先,實現對內部員工、外來訪客與第三方外協的監管,以及針對不同人員針對不同門禁的不同進出權限的要求; 其次,做到對工廠內的人員以及車輛的行動軌跡可以做到實時追蹤,確保在任何時間和突發事件中,完成對人員的追蹤,保證安全隱患的減少; 第三,利用本次的改造,對人事的考勤系統和行政的系統進行升級。 針對以上需求,蘇州新導推出了化工廠人員定位管理系統:是采用目前最先進的藍牙LoRa+iBeacon物聯網無線技術,結合智能卡、傳感器及嵌入式系統技術,設計開發的一套軟硬件結合的實用系統。 一.系統簡介 蘇州新導化工廠人員定位系統是一種安全可靠的區分、識別在生產區內員工,將管理系統中每個人的信息和現實中的每個人一一對應的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統,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監管管理信息化,步入“信息化工廠管理系統”的途徑。 人員定位管理系統是采用目前最先進的LoRa+iBeacon無線識別技術,針對化工、?;瘋}儲、電力等特種行業員工工作情況與監管的需求,專門設計開發的一套軟硬件結合的應用系統。該系統可使管理人員實時掌握生產區內各個罐區員工的詳細信息及數目,有效防止生產作業人員獨自活動時間的意外情況發生,減少突發狀況生產作業人員無法及時呼救的幾率,最大限度的保障廠區內生產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另外,系統還能實現自動統計各個作業區內的人員數量,大大降低安保中心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能夠迅速定位員工發生險情的位置,第一時間制定逃生路線與應急指揮方案?;S人員定位系統還與門禁道閘、視頻監控等系統結合使用,可以為管理層的各項管理工作展開提供便捷、高效的現代化手段。 二、系統結構 本系統通過建立智能工廠電子身份系統,為每位生產作業人員和工作人員都配發電子標簽,具有身份認證、門禁出入管理、緊急救助定位等綜合功能。蘇州新導化工廠人員定位系統將整個工廠的各個生產作業區域納入無線救助網絡監管范圍,生產作業人員在社區任何地方遇到困難,按下隨身攜帶卡片上的緊急救助按鈕時,監控中心值班人員的電腦屏幕上將立即顯示該生產作業人員所處的位置,以及生產作業人員個人的身份信息,為醫護人員的快速響應、緊急求助提供指引。同時也可監控工作人員的實時位置,進行規范化管理和合理調度。 三.系統功能: 1.合規:實現?;刃袠I應急人員管理達到監管主管單位的安全法規要求 2.可視:實現了實時人員資產信息的可視化管理,不但解決了應急情況下快速人員定位、排查、搜救問題, 也將會強化了核電/?;G闆r下的安全保衛工作 3.避險:通過實時禁區報警、主動報警、視頻聯動等應用功能,第一時間觸發 4.報警,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 5.決策:在任何時候應急情況下,系統都隨時可以為應急響應指揮人員提供了快速有效了解應急現場人員詳細時空信息的技術手段,為應急響應決策提供重要的現場實時情況信息 6.應急:該系統的廣泛使用,必將大大減少突發應急事件時 7.減損:降低對員工生命安全形成的風險,減少企業與社會的經濟損失人員身份核對電子化、信息化、技防化將人員信息電子化,通過內部的出入口的二道門與廠區的化工廠人員定位系統內外結合、補充,有效 四.系統優點 1.管理高安全性 對廠區安全管理進行精細化,驗證數據具備不可復制性,提高管理安全性,降低安全隱患發生 2.核對信息數字化、全面化 通過技防系統數據共享,廠區對外來人員和車輛的數據進行數字化核對,更全面;過程追蹤可視化. 3.安全狀態實時監控 監控中心可對二道門、高危區域等各個重點區域實現實時狀態監控,突發事件時,系統及時 知會相關人員,便于迅速處理 4.人員位置、行蹤記錄統計 對必要的人員進行行為動向監測、授權,同時,還可對廠區進行考勤、巡檢統計等各項工作 Read more.
基于LoRa的化工企業人員定位解決方案
一、行業背景 2017年5月13日河北省滄州市利興特種橡膠股份有限公司發生氯氣泄漏事故,事故造成2人死亡、25傷。 2019年3月21日,江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事故造成47人死亡、90人重傷。 化工企業安全事故歷歷在目,危害極大。牽動人心的傷亡數字,對應著一個個不幸的破碎家庭。 生命大于天,國家應急部、工信部對此相當重視。各地應急管理部頒布政策推動工業互聯網+的安全生產試點建設方案落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河北、內蒙、浙江、江蘇、山東、安徽等多個省市地區政府頒布了相關政策文件,希望通過智能化人員定位系統來提升企業安全生產管控水平。 考慮到化工廠品種多,行業復雜,工藝各不相同。且環境惡劣,危險性高,廠區廣闊,人員較多,穩定性要求高等特點,基于LoRa技術+4G/5G通信搭建化工企業人員定位系統。 二、方案介紹: 方案拓撲圖如下 以人員定位技術為核心,整合訪客管理、出入口控制、地圖、人臉識別、視頻監控數據采集等各種管控技術,提供精準實時定位、軌跡查詢、貨物跟蹤等功能,實現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智能化。 三、方案優勢: 1.使用化工企業人員定位系統,可視化圖形展示,管理人員可以遠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實時查看、調取所需信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風險。 2.ogc305工業級LoRa網關采用國內領先的高性能8通道頂級芯片,支持半雙工/全雙工傳輸,性能強大。 3.工業級品質配件,金屬機殼無風扇散熱,-45℃-70℃極端環境穩定運行,全程無線傳輸、部署,超低功耗設計,行業最低,且發送頻率靈活可調,維護簡單快捷。 4.支持IPSEC/VPN隧道技術,支持OPENVPN,擁有全融級別的安全策略。 5.內置看門狗芯片設備異常自恢復、VRRP多重鏈路備份、ICMP探測、信號檢測、LCP鏈路檢測、KEEPLIVE心跳檢測、斷線自動重連、同步支持4G/5G和有線雙重鏈路,互相備份,斷電也不怕,完美應用于無人值守環境 定位信標特點: IP68防護等級 粉塵防爆+氣體防爆雙認證 低功耗,續航時間8年以上;防爆;高精度 識別卡特點: 粉塵防爆+氣體防爆雙認證 體積小巧、多色可選; 超聲波密封、磁吸充電;功耗低 來源:東用科技 Read more.
LoRa?技術賦能電力物聯網,共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從明確電網體制的改革方向,到大力發展以風能、光伏為代表的清潔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我國電力行業正朝著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發展。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的“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等目標,也進一步為行業轉型指明方向。 然而,由于我國電力產業轉型相對較晚,社會生產需求龐大,在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的過程中仍面臨著較大的挑戰。例如,在發電環節,傳統煤電仍然占據能源結構的主體位置,需要提升能效,并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電網側,需要構建穩定高效的輸配電系統和儲能系統;在用電方面,則需加強微電網、智能充電樁等設施的建設,實現智慧用電管理。 數字化和物聯網技術正在加速傳統電廠的智能化轉型,改善電源側和用電側的雙向電力平衡調節,實現更高效的用能。LoRa? 技術擁有強穿透力、低功耗、遠距離、易部署等特點,以及“自組、安全、可控”的應用優勢,2021年在國內電網市場的應用取得了倍速增長。隨著電力物聯網的發展,LoRa也將為我國電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帶來更多創新思路,將助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電力物聯網:技術轉型,電網整合 電力物聯網涉及能源技術與物聯網技術,通過把分布式安裝的太陽能、水電、火力等發電設施結合起來,并同時納入儲能設備和用電設備,進行整合調控,從而減少棄風棄光等現象,提高電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LoRa技術可廣泛地適用于電力物聯網,支持“發、輸、變、配、用”五大電力環節,目前已有落地案例。 發電端:支持智慧電廠建設和可再生能清潔替代 發電端的升級轉型主要體現在傳統電廠的數字化改造,以及發展可再生能源來替代煤電兩大方面。其中,傳統電廠向智慧電廠轉型的關鍵,在于通過數字化手段對各個發電環節進行升級,提高能源轉化效率。以發電機組為例,通過基于LoRa的發電機組狀態監測系統,電廠不但可以全方位監控發電機組的運營狀態,還可以做到預防性維護,從而優化機組運行,提高機組運行效率,減少煤耗量。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智慧風電站和智慧光伏電站在國內的布局可謂是“一日千里”。風電和光伏電站的部署,需要確保在廣闊區域、設備種類數量多的環境下,實現高效、穩定的發電。LoRa技術遠距離、低功耗、易部署的特點,可以支持風電站和光伏電站以低成本實現無線組網控制及數據采集,幫助運維企業提高系統效率。在風機和光伏設備運營狀態監控方面,LoRa支持溫度、振動、位移、風速、光伏板積灰度等多種傳感器數據的收集和傳輸,提升設備可利用率。 輸變電物聯網:抗干擾,支持嚴苛環境 220千伏及以上的輸電線路輸送容量大,電磁干擾較強。得益于LoRa技術強大的抗干擾能力,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選擇將其納入組網方案中,用于220千伏及以上的變電站以及架裝線路的環境及設備狀態監測;對一些低數據量、高頻次傳感器采用2.4G的LoRa網關接入,并對一些數據量比較大的傳感器采用Sub 1G的LoRa網關接入。 在變電方面,若遭遇極端天氣情況,變電設施可能會因水浸、雷擊等影響而出現電壓過載或短路的情況。LoRa技術能夠支持將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接入變電設備,有效實現風險預警,在第一時間將設備異常情況告知工作人員,確保設備的及時維護和電力資源的正常穩定運行。 智能配用電:微電網、充電樁全局部署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配電變壓器損耗占輸配電損耗的40%~50%,而輸配電損耗又占全國發電量的6.6%左右。為了彌補這些損耗,電力企業不得不選擇消耗更多燃料以產出額外的電力,由此產生了“補償性碳排放”問題。隨著我國電網布局向著數字化發展,對于更智能、高效的配電解決方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實現智慧配電,首先需要采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對高低壓配電柜、配電箱等電氣設備實施智慧化監管。電力能源管理系統網絡架構可以將變電所、云端和客戶端三者互聯,并通過3G、4G或者以太網網關來對數據進行傳輸,其中LoRa主要用于支持系統監測數據的收集。 得益于LoRa技術的低功耗、穿透性強等特點,基于LoRa或LoRaWAN? 的多功能電表、測溫儀以及電氣火災監測裝置,可安裝于配電箱和配電房內,為電力企業提供有關配用電管理的數據支持,也幫助表計行業簡化流程、降低運營成本。 此外,電力行業也在加強微電網和充電樁的建設。由于微電網在搭建過程中需要監測各層面的發電數據、用電數據以及儲能數據,通過將基于LoRa的傳感器接入微電網中,可對分布各地的能源系統實現遠距離、精準監管。在充電樁部署方面,在信號接收不佳、公網組網不便的應用場景中,LoRa能夠用于自組網的智能充電樁,支持區域數據匯集、用電量監測和有序充電控制等功能。 低碳化與數字化正成為電力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趨勢。Semtech將持續推動LoRa生態圈的發展,從電源側清潔替代,到提高終端用能設備的電氣化率、賦能數字化轉型,全面助力電力行業實現“雙碳”目標。單的網關固件升級來啟用新功能。 Read more.
AIoT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未來在何方?
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工業場景逐漸復雜、多樣化,不論是工業場景中的人,還是設備,都需要具備更強的自適應和主動智能能力。 工業物聯網的野蠻生長為這種主動智能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借助IoT技術,遍布傳感器的工業現場,每天產出數量驚人的數據,而這些數據是培育工業AI的最好土壤。 AI+IoT結合的形式,將為工業帶來更多可能?;贏I+IoT的智能自動化、智能創新,將明顯提升生產效率、產線良品率,加快產線部署、轉型速度,實現定制化、柔性生產。擴大產量,提升質量,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的利潤增長。 報道 | 機器之能 AIoT即AI+IoT,是人工智能(AI)技術與物聯網(IoT)基礎架構的結合。與IoT單純收集數據不同,AIoT可以利用ML/DL等人工智能技術,在無人或少人干預的情況下,對物聯網收集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幫助人類制定策略,改善物聯網中的人機交互,并增強數據管理和分析能力,實現更高效的IoT運營。 在這個過程中,AI可以高效利用IoT數據,發掘數據的深層價值,改善決策流程,以DaaS(Data as a Service)的新形式,使AI+IoT達到1+1>2的效果,強化行業賦能。 AIoT需要將AI嵌入到IoT網絡中的不同組件中,包括程序、系統、芯片、邊緣設備以及云等基礎架構。在不同的設備、軟件和平臺之間設置適當的協議和API,建立基于IoT的互操作,優化系統和網絡,并從數據中提取價值。 一 AIoT只能做預測性維護嗎? 一直以來,預測性維護都是AI+IoT在工業場景中的頭號應用案例?;贏I分析的預測性維護,可以實現精準管控,停機、停產時間最小化,在生產流程上減少產能浪費。 然而預測性維護不論是在技術水平,應用價值上都不能真正發揮出AI的力量。對于工業生產的價值,也僅止步于降本增效,并不能驅動創新,無法真正給工業企業帶來長期的增長助力。 隨著硬件設備的不斷升級,工業場景中的數據量持續快速增長,只有利用AI的分析能力,才能真正發掘工業大數據的價值。 AI+IoT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潛力尚待挖掘,利用AI+IoT驅動的智能創新、智能自動化,將在未來的AI應用中創造巨大的價值。 傳統的工業自動化產生于上世紀中葉,彼時的技術尚不足以支撐非線性、自適應的制造系統。為了保證高效穩定的運行,幾十年來,工業自動化一直基于PLC編程,執行線性的機械運動,完成特定任務,而無法適應變化,亦無法自我提升。 隨著數字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數字孿生、物聯網等技術逐漸普及,為非線性、自適應的主動型機器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二 AIoT的工業場應用模式 設計優化:人工智能在智能創新方面的應用,以助力產品的結構設計和仿真分析最為主要。在結構設計過程中,企業會產生大量的結構件和模型庫,在模型庫的優化管理過程中,利用AI技術可以大幅提高企業知識庫的建設效率和應用效率。 在多物理場仿真的過程中,AI技術可以更好地優化模擬場,加快數據分析速度,優化人工建模。而基于3D打印技術的材料仿真、拓撲優化,也將受益于AI技術。 優化排產:在現代化的數字工廠中,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對工廠的生產流程進行模擬分析。AIoT可以生成最優的排產計劃,實現多邊界、多約束條件的高效排產。減少物料和產能浪費,快速響應工廠生產需求,提高生產效率。 優化供應鏈:覆蓋供應鏈上下游的智能系統,可以監控企業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利用AIoT智能核算數據。根據原材料報價、配件報價、產品報價、市場走勢,統籌產供銷,制定合理的策略,降庫存、減成本,優化整個供應鏈流程。 預測性維護:通過AIoT數據采集,以數字孿生模型為基礎,對工業流程中的各環節設備進行模擬分析。預測設備一段時間內的運行情況,并根據運行情況,實行精確維護,最大限度地降低宕機風險,并縮短停機時間。 三 AIoT加速智能工業發展 在智能自動化方面,NVIDIA與Fanuc合作開發的自主學習AI機器手臂,真正為工業機器人賦予了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智能技術,將全自適應、可自我提升的機器人變成了現實。 基于AI技術,無需人類編程,機器臂就可以自己實踐、學習如何完成任務,利用深層神經網絡強化機械臂的動作,使之盡可能地接近任務目標,例如抓取、堆疊等。同時,這一過程還可以通過機器人協同工作,累計更多數據,從而加速機器訓練的過程。 在此之后,越來越多的AI機械臂產品出現在工業應用領域,真正為工業加上了“智能”二字。把原本的線性、標準化、被動的工業場景,升級到了非線性、自適應、自升級的更高維度。 在物流領域,DHL的目標是到2028年制造10,000輛支持IoT的卡車運輸車輛。DHL建立的Smart Trucking敏捷卡車模型,可以利用AIoT技術監測卡車運行情況,降低人力消耗和運力成本,實現業務瘦身,提升業務效率。 通過AIoT的可靠性實時跟蹤系統,DHL在90%以上的運輸線路中,實現了50%的時效提升。目前,DHL每天覆蓋全球400萬公里的10萬噸運力均受益于AIoT平臺。 在工業服務領域,施耐德電氣則推出了專注于變頻系統業務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小嚴”?!靶馈被谧匀徽Z言識別技術,增加了專注變頻系統相關專業知識,以嵌入施耐德電氣變頻顧問的形式,24小時全天候在線響應用戶關于變頻系統業務的咨詢需求。 作為施耐德EcoStruxure架構中應用、分析與服務層的典型應用,施耐德電氣變頻顧問是施耐德電氣為客戶開發的一款針對變頻系統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可以通過對客戶資產、設備、環境、人員操作數據和信息等進行實時遠程采集、存儲、分析和可視化,精確反映現場設備狀況。 盡管AIoT的概念相對較新,但其在工業領域的大量創新應用,已經使AIoT賦能工業成為智能制造時代的焦點。AIoT在工業、消費品及服務行業中的增長勢頭正在逐年提升。 在未來,AI+IoT帶來的智能自動化、智能創新,將明顯提升生產效率、產線良品率,加快產線部署、轉型速度,實現定制化、柔性生產。擴大產量,提升質量,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的利潤增長。 Read more.
“泛在電力物聯網”引爆市場:電網投資的下一個風口
本文出處:中山市物聯網協會 前言: 近日“泛在電力物聯網”強勢登頂股市熱度榜。電網產業鏈個股瘋狂大爆發,漲停股占據兩市漲停股數量的三分之一,牢牢占據著最核心的熱點板塊地位。泛在電力物聯網帶來從終端感知到云端智能應用的全產業鏈投資機遇。 泛在電力物聯網架構由下至上可分為感知層、通信層、平臺層、應用層。其建設可帶動從終端感知的現場采集部件、通信接入、LTE-230電力專用網、國網云平臺以及對內業務和對外業務的線上應用的全面IT系統建設需求提升。 根據智能輸配電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數據顯示,建成后的泛在電力物聯網預計在2030年將接入超20億終端設備,或將推動千億級電力信息化建設需求,相關電力IT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泛在電力物聯網是什么?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成為當下國網最重要任務。 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計劃已經醞釀一年有余。 在2018年年初,國家電網公司信息通信工作會議上已提出要打造全業務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智慧企業,引領具有卓越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建設。 此后華為與南瑞信通積極響應,推出IoT-G230MHz“使能全業務泛在電力物聯網”方案(其是基于4.5G,面向5G的解決方案,通過電科院測試,具有全頻段,抗干擾等9大優勢),之后電科院副院長王繼業發表專題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架構形式,產業關注度逐節提升。隨著如何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概念的明晰,國網對其部署的節奏也在加快。 今年兩會上國網正式提出建設“三型兩網”的戰略目標(兩網: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規劃。 3月8日國網董事長寇偉及眾領導于北京召開“泛在電力物聯網”專項部署工作會議,董事長寇偉表示國網“最緊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快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戰略地位之高不言而喻。 會議提出兩階段戰略建設安排,至2021年初步建成網路,基本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貫通,初步實現統一物聯管理等目標;至2024年建成該網路,全面實現業務協同、數據貫通和統一物聯管理等要求。 作為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等特征的智慧服務系統,泛在電力物聯網由國網層面統一推動望加速推進相關企業的業務拓展。 如何理解泛在電力物聯網? “泛在網”即廣泛存在的網絡,它以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順暢地通信為目標。 泛在電力物聯網,就是圍繞電力系統各環節,充分應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具有狀態全面感知、信息高效處理、應用便捷靈活特征的智慧服務系統,其實質是實現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通信信息資源的(互聯網、電信網甚至電力通信專網)結合,從而形成具有自我標識、感知和智能處理的物理實體。具有連接的泛在性、終端的智能化、數據的共享性、服務的平臺化四大特征。 強調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意在何為? 泛在電力網是堅強智能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的必要環節。 國網規劃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電網,當前已具備堅實基礎。 2019年1月,國家電網公司在北京召開兩會,會上提出了建設“三型兩網”的目標,所謂的兩網,指的就是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 堅強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骨干網架和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壞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一體化融合的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的現代電網。 我國自2007年華東電網提出“智能電網可研項目”以來,已經過10余年,目前國內配網自動化與智能電表覆蓋率都實現了明顯的提升。依照國網規劃,2020年將全面建成堅強智能電網,技術和裝備全面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細分目標又可以劃分為發電、線路、變電、配電、用電服務、調度環節和通信信息平臺七大方面。目前智能電網運行順利,而泛在電力物聯網尚存在難點。從“兩網”看,智能電網運行得到了市場充分考驗。 而主要靠“大云物移智”等新型信息通信技術支撐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存在著難點—電力行業有著一系列的特殊性,如電力產品產供銷瞬間完成、不能儲存、投資短期難以見效、社會效益無法用財務衡量計算等,“大云物移智”要結合電力領域中的特有屬性來應用。 能源互聯網是順應能源發展的必然形態 建設運營好“兩網”,其最終目的為了實現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的目標追求。 能源互聯網的構成,需要智能電網與泛在電力物聯網“兩網”的深入融合,因此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建設不可或缺。 能源互聯網是源、網、荷、儲、人等各能源參與方互聯的基礎平臺,能源參與者可能同時具備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雙重身份,實現多種能源的相互轉化和優化配臵,通過能源流、業務流和數據流的三流合一,實現“互聯網”式的雙向交互、平等共享及服務增值。 能源互聯網屬于典型的工業物聯網,以電網為網絡樞紐,連接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通過先進信息、通訊、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建設發、輸、配、用、儲等環節的互聯互通、全息感知、高效分析、智能控制、靈活共享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實現能源供需的實時匹配、安全經濟、智能響應、高效服務。 兩網融合戰略是破解當前傳統電力行業瓶頸的有效途徑 新能源占比提高導致電網形態發生變化、電改降費導向使傳統電力企業經營遭遇壓力和數字互聯經濟促社會經濟形態發展變化是當前電力行業面臨的三大突出問題,能源互聯網是順應能源和數字信息融合發展趨勢的產物,望解決上述問題,而建設泛在互聯網是發展變革的有效前臵途徑。 我們認為國網提出的“三型兩網”建設能源互聯網戰略是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的的有效途徑,未來基于5G、人工智能等眾多互聯網技術和模式,望對傳統電網進行賦能。 泛在電力物聯網是國網“三型兩網”戰略目標的重要拼圖 2019年1月,國家電網公司在北京召開內部兩會,會上提出了建設“三型兩網”的目標,三型指的是建設具有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特征的能源互聯網企業,兩網指的是建設運營好堅強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認為:“國家電網提出的“三型兩網”戰略,“三型”是目標,而“兩網”是實現目標的手段。 堅強智能電網,主要指能源的供給側,或者說電力供給側,主要強調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多級電網的協調發展,也就是“堅強智能電網”。它非常關鍵,也是中國能源和電力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必須有的基礎支撐。 泛在電力物聯網,側重用戶側或者說能源的需求側,指利用“大云物移智”(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等先進信息通信技術,促進能源需求側實現多元化、低碳清潔化、綜合化發展,提升能效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用能、運維成本不斷降低,也更好滿足用戶對多種能源的需求。 由此可見,供應側的堅強智能電網和需求側的泛在電力物聯網,二者“一供一需”,密切相關、無法割裂。長遠來看將促進源-網-荷-儲的協調互動,減少“三棄”,切實彌補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短板。 “兩網”之間的互動,是需求側與供應側的互動,即堅強智能電網與泛在電力物聯網能夠實現協調互動,—這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兩網”的重大意義。 發展泛在電力物聯網能帶來多大的市場潛力? 泛在電力物聯網分為終端、網絡、平臺、運營、安全五大體系。 2018年國家電網提出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概念,著手打造SG-eIoT。根據規劃來看,整個“SG-eIoT(electricInternetofThings)”系統在技術上將分為終端、網絡、平臺、運維、安全等五大體系,打通輸電業務、變電業務、配電業務、用電業務、經營管理等五大業務場景,通過統一的物聯網平臺來接入各業務板塊的智能物聯設備,制訂各類電力終端接入系統的統一信道、數據模型、接入方式,以實現各類終端設備的即插即用。 電科院副院長王繼業提出ACNET信息通信系統,進一步明確泛在電力物聯網在未來電網中所起的作用。 構建ACNET支撐技術體系,通過數以億計的傳感器,進行物理量、電氣量、狀態量、環境量、行為量等信息物理全感知;信息傳輸系統將以5G通信技術為起點,結合高密度的衛星系統,形成空天地一體化通信平臺; 存儲和運算設備將基于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平臺,采用先進芯片技術、協同計算技術等,極大提升計算力,形成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超級計算機”。 整個架構中具體可以分為終端信息收集器(傳感器、RFID等)、邊緣計算、通信網、云平臺、人工智能五個層次,同時衛星和5G技術形成的信息傳輸系統將成為泛在網絡實現的關鍵力量。 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的核心是一個開放分布式平臺,即在網絡邊緣靠近數據源就近提供網絡、計算、存儲及應用服務,滿足了行業數字化轉型在聯接、智能、實時、數據優化和安全的訴求。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實驗平臺組副主席胡曉晶指出,“邊緣計算是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橋梁,云與物聯網產業的關口?!?據IDC數據統計,到2022年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與設備聯網。未來超過75%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 通信網通信網具體可以劃分為三大網絡—骨干通信網、配電通信網和終端接入網 骨干通信網 跨域光纜路由匱乏、SDH帶寬受限、通道定制化和服務差異化能力不足,無法滿足長距離輸電、大范圍消納、遠距離互動等業務大帶寬、高可靠、超低時延、高精度同步的承載需求。 基于M-POTN構建極簡架構(1種技術1張網)、長距離大容量(1000km、單波100G)、低時延高可靠、帶寬按需調整、業務極速開通、全網同步(ns級)的新一代認知承載網,實現網絡即服務(NaaS)。 配電通信網 […] Read more.
Semtech的LoRa技術為Transco工業公司提供智能采礦解決方案
卡馬里奧,加利福尼亞,–(BUSINESS WIRE),Semtech公司(納斯達克:SMTC),高性能模擬和混合信號半導體以及先進算法的領先供應商,日前宣布,Transco工業公司,傳送帶零部件、設計、安裝、維護和維修的領導者,將Semtech的LoRa?設備和無線射頻技術(LoRa技術)集成到其傳送帶應用中,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實現更智能,更安全的監控。 Transco的總裁兼CEO Jeff Brown表示:“Semtech的LoRa技術使礦商能夠遠程監控傳送帶,因此降低了維護成本,并有助于防止傳送帶故障。以前,采礦作業必須聘請專家來監測皮帶空轉溫度等因素,通常每小時的成本為數百美元。有了基于LoRa的傳感器,管理人員可以自己實時完成這項工作,而不存在人為錯誤的風險?!?根據市場調研,隨著智能皮帶技術引領全球傳送帶產業的增長,預計到2022年,全球傳送帶產業的價值將達到64億美元。Transco的LoRa傳感器已經開發出來,可以靈活地適應包括傳送帶在內的現有采礦基礎設施。小巧耐用的傳感器連接到基于LoRaWAN™的專用網絡,允許在礦井中的極端條件下實時傳輸數據。一條長達數英里的傳送帶配有一個端到端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由嵌入傳送帶本身的多個傳感器組成,用于測量應力并防止潛在的撕裂。在皮帶撕裂的情況下,LoRa傳感器向皮帶控制器發送信號,立即關閉皮帶,以阻止危險和昂貴的撕裂惡化。礦山經營者監測數據的趨勢,并利用這些信息來預測何時進行維修或更換零件。在皮帶托輥組上安裝額外的傳感器來測量托輥軸承的溫度。傳感器報告溫度數據,使礦井操作人員能夠監測軸承狀態,防止過熱和火災。Transco與博立信(Polysense)科技,光纖傳感和無線傳感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創新領導者,合作開發了基于LoRa的傳送帶解決方案。 Polysense的創始人兼CEO Rick Li表示:“Transco在采礦業的豐富經驗,加上LoRa技術在物聯網方面的成熟能力,使其成為智能采礦解決方案的完美匹配,對于采礦作業來說,輸送帶每英尺的修理費通常要幾百美元,而且故障很難預測。LoRa技術的實時數據可以在發生撕裂時觸發皮帶系統關閉運行。這為采礦業務節省了數百萬美元,并保障了礦工的安全?!?Semtech的物聯網、無線和傳感產品總監Vivek Mohan表示:“Semtech的LoRa技術創造了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可根據傳感器和網關的數量進行擴展,以覆蓋最大的工作場所或礦山。LoRa技術易于部署,功能靈活,允許礦山管理人員利用實時數據進行預測維護,提高運營效率。 關于Semtech的LoRa?設備和無線射頻(RF)技術 Semtech的LoRa設備和無線射頻技術是一種已被廣泛采用的遠距離、低功耗物聯網解決方案,該技術支持電信公司、物聯網應用開發商和系統集成商在全球部署低成本且互通的物聯網網絡、網關、傳感器、模組產品和物聯網服務,及其功能組合。遵循LoRaWAN™規范的物聯網網絡已經在超過100個國家實現部署。Semtech是LoRa Alliance™的創始成員。如需詳細了解LoRa及其物聯網,請訪問Semtech的LoRa / IoT站點并加入LoRa社區以獲取免費培訓,以及能展示下一代產品的在線行業目錄。 關于Transco 成立于1961年,是一家位于美國西北部的工廠服務公司,現已發展成為鋼鐵制造、水處理技術、工業設計以及輸送機零部件、設計、安裝、維護和維修的領導者。Transco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擁有10萬平方英尺的AISC認證的制造中心,包括完整的制造、噴砂和噴漆設施。計算機繪圖和建模部門也坐落在這個占地10英畝的廠區里。另外6個銷售和服務中心分布在美國各地。Transco擁有數百名員工,服務于全球各地的客戶。有關更多信息請訪問:http://www.transco-ind.com/ 關于博立信(Polysense) 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市,硅谷的核心地帶,同時在中國北京、上海、洛陽設有市場運營、產品研發和生產辦公室。依托中國與硅谷兩地的研發經驗及力量, 博立信科技(Polysense)為市場提供基于跨界與模式創新的“傳感器+”物聯網技術、服務、產品和端到端解決方案;產品包括分布式光纖傳感,基于LPWAN LoRa, NB-IoT/ LTE Cat-M和Wi-Fi/BLE的無線低功耗傳感器 ,基于云的數據管理和分析云平臺iView,邊緣計算平臺iEdge,智能手機應用iPalm。 有關更多信息,請訪問www.polysense.net。 關于 Semtech Semtech 是業界領先的半導體提供商,為高端消費者客戶,企業計算,通訊,及工業設備提供模擬與混合信號技術與產品。其產品設計不僅為工程領域也為全球帶來效益。Semtech竭力減少公司及其產品為環境帶來的影響。公司的綠色環保項目通過物料和生產環節的控制使綠色技術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浪費。 Semtech 于196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 SMTC. 更多信息可訪問:www.semtech.com. Read more.
工業物聯網驅動下演變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
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決定著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速度、規模和水平,在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物聯網經過多年的醞釀與發展,已經進入產業融合階段。對于產業融合,業界不約而同地看好工業物聯網。 根據《2017年工業物聯網白皮書》的定義,工業物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IoT)是通過工業資源的網絡互聯、數據互通和系統互操作,實現制造原料的靈活配合、制造過程的按需執行、制造工藝的合理優化和制造環境的快速適應,達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構建服務驅動型的新工業生態體系。 物聯網在工業制造業領域的應用豐富,包括設備制造、石化、金屬冶煉及加工、食品飲料、服裝等。但其主要應用方面集中在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生產過程工藝優化、產品設備監控管理、環保監測及能源管理等方面。 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步演變成生態的競爭,越來越多的工業技術設備將依靠互聯互通提升效率,只有跨界融合才能激發創新活力,積極迎接新工業的挑戰,物聯網技術的引進需求將與日俱增。 工業物聯網發展拐點 政策利好 美國于2013年出臺《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初步設計》。2014年, AT&T、 Cisco、 GE、 IBM、 Intel 聯合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推動美國工業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日本制定了《2030年新產業結構展望》,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重點進一步探索工業新模式。我國對于工業物聯網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2016年頒布《物聯網 “十三五”規劃》,則明確了物聯網產業?十三五的發展目標。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融合,物聯網在工業中的應用在政策支持下已迎來蓬勃發展時期。 發展阻礙減弱 成本降低+技術成熟+安全保障:在物聯網技術方面的發展正持續加速,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的技術成熟,通過技術手段分析和預測設備故障成為可能,安全保障也會提升。 工業發展的安全保障 經濟增長減速時代,開源不如節流,工廠成本主要發生在人、機器、原材料上。備件、人工、能源、折舊等工廠自己無法高效管理的業務,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工業服務形式打破和重構,提高效率并保障了安全,形成萬億級別的工業服務市場。 自動化與控制為主導的智能工廠正在發展 工業物聯網產業鏈包括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網絡運營商、平臺供應商等。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興起以及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包括信息技術和運營技術——正使供應鏈轉型加快步伐。 霍尼韋爾總經理涂贇認為:構建智能工廠,需要結合數據分析,推動生產流程自動化,形成全面的客戶訂單拉動協作型生產。實現數字化供應網絡的轉型,制造企業需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推動企業運作的眾多運營系統間橫向整合的能力;互聯制造系統間垂直整合的能力;以及整個價值鏈端到端、全面整合的能力。 采用并實施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看起來十分復雜,甚至難以實現。然而,在技術領域迅猛發展和未來趨勢快速演變的環境下,制造企業要想保持市場競爭力或顛覆市場競爭格局,向彈性更強、適應性更強的生產系統轉變幾乎勢在必行。制造企業須從大處著眼,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從小處著手進行流程方式的可控調整,并迅速推廣擴大運營,逐步達成智能工廠的建設愿景,實現效益提升。 建設智能工廠需考慮的四方面 數據與算法 要實現智能工廠的有效運作,制造企業應當采用適當的方式持續創建和收集數據流,管理和儲存產生的大量信息,并通過多種較為復雜的方式分析數據,且基于數據采取相應行動。智能工廠內部數據可以多種形式存在,且用途廣泛,例如與環境狀況相關的離散信息,包括濕度、溫度或污染物。 要建立更加成熟的智能工廠,所收集的數據集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涉及越來越多的流程。例如,如果要對某一次實踐結果加以利用,就需要收集和分析一組數據集。而如果要對更多的實踐結果加以利用或從某一次實踐操作上升至整個行業,就需要收集和分析更多不同的數據集和數據類型(結構化相對非結構化),還需考慮數據分析和存儲,以及數據管理能力。 數據也代表數字孿生,這是高度成熟的智能工廠結構具備的特征。數字孿生通過數字化形式, 以較高的水平呈現某對象或流程過去及當前的行為。數字孿生需針對生產、環境和產品情況持續開展實際的數據測量?;趶姶蟮奶幚砟芰?,數字孿生可從產品或系統情況中獲取重要信息,反映現實世界中設計與流程的變化。 技術 智能工廠的有效運作有賴于各類資產的相互關聯和中央控制系統的集中控制。工廠資產即工廠設備,如原料處理系統、工具、泵、閥門等。制造執行系統或數字化供應網絡堆棧均屬中央控制系統。數字化供應網絡堆棧是一個多層次集成樞紐,是全面獲取智能工廠和廣泛的數字化供應網絡數據的唯一入口。該系統通過收集和綜合信息,為決策制定提供支持。 但各企業也需考慮其他技術,包括交易和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物聯網以及分析平臺,同時也應當考慮邊緣加工和云存儲等需求。這就需要企業運用工業4.0時代所特有的各類數字化和物理技術——包括分析技術、增材制造、機器人技術、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認知技術、高級材料以及增強現實——將不同資產和設備關聯起來,對數據加以處理,實現經營活動的數字化。 流程與管理 智能工廠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自優化、自適應以及生產過程自動化的能力。該特征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流程和管理模式。自主系統能夠在沒有人工參與的情況下制定并實施許多決策,并在諸多情況下將制定決策的責任從人工轉移到了機器,或者說僅由少數人制定決策。 此外,智能工廠的互聯范圍也將有可能擴展到工廠以外,工廠與供應商、客戶以及其他工廠的關聯度將進一步增強。該等類型的協作也可能會引發新的流程和管理模式問題。隨著對工廠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以及生產和供應網絡的擴大,制造企業也可能面臨各種不同的新問題。企業可能需要考慮和重新設計決策制定流程,以適應新的轉變。 人員 智能工廠并不一定都會成為“黑燈工廠”,人員仍將是工廠運營的關鍵。但智能工廠可能會在運營以及信息技術/運營技術組織架構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導致人員職位出現變動,從而適應新的流程和功能。正如前文所說,一些職位由于可能被機器人(物理和邏輯)、流程自動化以及人工智能取代,因此已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其他一些職位的功能可能會因虛擬/增強現實以及數據可視化等新技術的加持而得以增強。 人員和流程管理變革離不開靈活、適當的變革管理方案。組織變革管理將對采用智能工廠解決方案發揮重要作用。員工能夠保持積極的工作狀態,相信自己能夠通過所在職位創造更大價值;工廠能夠采取創新的招聘方式,并且重視跨部門職位,這都是打造成功智能工廠的必備條件。 最后 在工業物聯網的驅動下,同樣的能耗和時長,機器可以完成的工作會更加豐富,效率也會得到極大提升。智能工廠還遠未達到“終極形態”,而是一個不斷演變的解決方案——一個不斷挖掘靈活性、互聯性和透明度等眾多特性的解決方案。 在探索發展之路中,我們需要回到發展的本源,不斷滿足新的追求。建立新生態,讓現有生態圈能夠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實現最有效的利用。 Read more.
節能24%、產值提高24%…用數據表現物聯網項目上云的潛力空間
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我們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呈現出了多樣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云計算位于其中,是創新商業模式的關鍵一環。因此,本文將選取四類物聯網應用場景,用數據來重點突出上云帶來的改變。 01 未 來 建 筑 痛點與需求: 在傳統的地產、樓宇管理之中,設備設施、通行、停車、能源及物業管理等數據系統經常是相互獨立且封閉的,最終在樓宇能耗、物業管理、人員管理等方面總是未能保障智能化控制,降本節能的需求空間十分巨大。 上云效果: 共60層、高280米的“中原第一高樓”——鄭州千璽大廈就是“未來建筑”眾多案例之一。在該項目中,城市級物聯網平臺公司特斯聯自主研發設計的超級樓控系統 ABAS BI完整的實現了人員智慧通行、智慧停車、設施設備管理、運行管理及節能管理,交付了整套系統解決方案。此外,在云廠商的努力下,通過完善能耗計量基礎設施、改造冷戰群控和樓宇自控系統,以及基于機器學習的持續性節能優化運行策略,大廈節能率從平臺剛開始搭建時的15% ,一個月左右時間到19% ,再到22% ,最新數據顯示節能率已到達24% 。 02 智 慧 消 防 痛點與需求: 如今,城市高樓遍地而起,給消防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在產生火災的原因之中,被動的報警、接警、處警方式可能導致火災信息漏報、遲報;報警設備出現故障沒有及時恢復開通,對設備的故障無法評判、預測都可能造成火災危害。 2017年10月10日,公安部消防局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智慧消防”建設的指導意見》,物聯網消防遠程監控系統再次受到行業聚焦關注。 上云效果: 公開資料顯示,擁有“瑞眼云”智慧消防系統平臺的瑞眼科技在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1月1日一年期間共服務 : 869家 物業(業主)單位 、170家維保單位; 對1232棟建筑物消防設施實時監測; 3億條預警通知短信; 6千萬條語音電話通知; 1千萬條人工客服電話; 上報火警總數2100萬個 ; 上報故障總數1.47億個; 平臺出具維保報告11萬份; 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體檢,核心算法數據分析發現消防安全隱患 560萬處 ; 幫助82% 的用戶提高消防安全整體管理水平。 03 智 慧 農 業 痛點與需求: 在智慧農業中,利用物聯網平臺,對農業生產實現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質量溯源等功能成為了擺在產業人眼前的事。從以往的靠天吃飯,變成了更高效的靠數據運維。 上云效果: 在智慧農業眾多具有代表性的解決方案之中,占地面積800多畝的規?;J猴桃生產基地——上海市農夫果園有著自己的需求:希望通過物聯網建設,減少人力投入、全程監控獼猴桃生長過程,提升獼猴桃有機認證附加值。 基于此,蘇州聯點數據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耘管家平臺主要做了三件事: 記錄作物生長中的環境參數與農事記錄,為作物提供能實時調用的生長檔案,實現過程監控; 遠程控制溫室內的遮陽簾、風機、電磁閥等設備,保證環境參數最適宜,減少人員農事安排; 針對不同作物種類,平臺能夠自動適配相應的智能策略,實現生長管理的自動化與科學化。 當然,根據物聯網平臺在智慧農業中的不同用戶需求與豐富商業模式,市場中的農業經濟與產業結構將不斷得到推進與優化。 04 智 慧 工 […] Read more.
干貨案例:智能電機溫度在線監測方案(全部開源+設計實施方案)
來源:物聯網應該這樣做 一、系統架構圖 二、應用層 2.1、人機交互 滿足網關設備與扎花廠在同一局域網內,用戶即可通過訪問瀏覽器一樣查看當前電機溫度及設置預警參數。 2.2、用戶登錄界面 打開瀏覽器訪問IP地址“192.168.XX.XX” 進入用戶登錄界面如上圖所示 輸入用戶名“admin” 輸入密碼“123456” 點擊確認進行界面切換/點擊取消進行重新輸入 2.3、溫度實時數據顯示界面 電機編號:溫度傳感器與相對應電機的編碼,有效范圍(01-50) 溫度一:單臺電機溫度傳感器一的實時值 溫度二:單臺電機溫度傳感器二的實時值 溫度三:單臺電機溫度傳感器三的實時值 溫度有效值:當三個傳感器正常時,顯示其平均值,當一只出現故障時,去除錯誤數據,進行平均計算 當前狀態:未超過上限設定值為“正?!?,反之提示“超過上限” 2.4、溫度預警參數設定界面 電機編號:溫度傳感器與相對應電機的編碼,有效范圍(01-50)。 溫度上限值:單臺電機溫度上限預警值設定。 語音報警:溫度超過上限后,則通過語音進行播報“01號電機,溫度超過上限,當前溫度為xx℃”。 報警燈:溫度超過上限后,則報警燈開始閃爍,用于警示工作人員。 推送次數:當前報警觸發后,推送次數值設定。 推送間隔:當前報警觸發后,每次推送的時間間隔,單位為秒。 三、運算層 3.1、數據存儲轉發 數據解析后形成電機溫度實時數據表。 數據表放置與發送數據緩存區中。 HTTP服務器實時獲取數據緩存區中數據。 3.2、數據接收解析 無線接收到數據,由數據解析方法進行解析。 解析后形成電機溫度實時數據表。 3.3、無線自組網協議 星型拓撲網絡: LoRa擴頻無線通信技術在1Kbps的速率下在市區環境下,單跳覆蓋3KM,使用簡單的星型組網就能夠建立LoRa微功率網絡,而GFSK調制的芯片經常需要樹型或者MESH等復雜的路由網絡。 智能網關: 一個LoRa網絡中僅有一個智能網關。 星型網絡中總控制器,負責網絡協調。 初始化、終止、轉發網絡中的消息。 星型私有網絡與以太網橋梁。 一分鐘內完成50臺節點溫度數據采集。 溫度節點: 一個LoRa網絡可容納50個溫度節點。 LoRa無線自組網終端節點,入網后,實時發送溫度數據。 溫度傳感器數據采集。 3.4、預警參數設定 從web前端獲取預警參數表。 參數解析后更新到內存中。 預警任務根據內存參數信息執行動作。 3.5、BSP板級支持包 RTC驅動 提供實時時鐘硬件驅動層 SPI驅動 […] Read more.
物聯網前世今生
來源:IOTdevelopment 物聯網應該這樣做 ~物聯網行業前景~ 物聯網被稱為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革命 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 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共享單車,智能醫療、智慧農業、新零售、智慧牧場、車聯網、智能家居。 物聯網市場會從7800億美金增長到1.68萬億市場(2020年),每年增長16.9% 所有的物聯網職業薪資都是呈上升趨勢 物聯網人才供不應求企業求賢若渴 ~物聯網體系架構~ ~物聯網無線通信技術~ 高功耗、高速率的廣域網傳輸技術,如2G、3G、4G蜂窩通信技術,這類傳輸技術適合于GPS導航與定位、視頻監控等實時性要求較高的大流量傳輸應用。 低功耗、低速率的廣域網傳輸技術,如Lora、Sigfox、NB-IoT等,這類傳輸技術適合于遠程設備運行狀態的數據傳輸、工業智能設備及終端的數據傳輸等。 高功耗、高速率的近距離傳輸技術,如WIFI、藍牙,這類傳輸技術適合于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以及M2M之間的連接及數據傳輸。 低功耗、低速率的近距離傳輸技術,如ZigBee。這類傳輸技術適合局域網設備的靈活組網應用,如熱點共享等。 ~Zigbee~ ZigBee技術特點: 低功耗 高可靠性 低成本 低延時 低數據量 網絡容量大 高保密性 全球通用性 為什么是 ZigBee? 在小米智能家庭套裝中,除了多功能網關,其他三個產品都是靠內置電池供電的,可以持續使用2 年以上。能達到這么長的續航時間,肯定離不開低功耗的傳感器和傳輸協議 ~藍牙~ 藍牙技術特點: 高數據量 兼容性強 低功耗 低成本 藍牙技術應用領域: 藍牙音箱 藍牙手環 藍牙耳機 藍牙鼠標 ~RFID~ RFID 即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射頻識別技術,也有人稱它為電子標簽技術,總之這是一種通信技術,這種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需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它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RFID 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方便快捷。 RFID 125KHz 低頻LF RFID 13.56MHz 高頻HF RFID NFC 高頻HF […] Read more.
LoRa智能生產線 管理解決方案
一、方案背景 當今很多工廠生產線上,傳統的模式,需要人員去清點每臺機器每日的產量,來計算工人每月的工作產量,并且得出相應的工資。這種人工方式需有專門的人員去做這個數據統計,費時費力,且容易出現人為統計失誤問題,導致工廠運營成本的增加。再者,人工統計的方式存在數據更新不及時的問題,今天看到的還是昨天統計的生產進度,信息滯后,給管理者帶來一定的困擾。應用LoRa技術的計件自動化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此外,在一些大型工廠內,數控機床設備數量龐大,成百上千,對于這些機床的管理成為了一個難題,如不能及時發現哪臺數控機床發生了故障,全年的故障率是否偏高。對機床設備故障狀態的實時監控、統計全年故障率以及時更換掉異常設備,對于管理人員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是LoRa無線傳輸技術應用于工廠生產車間智能計件管理、產線設備監控的解決方案拓撲圖,可實現對多個生產車間的智能管理。當生產數據匯總到服務器后,可在服務器本地實時查看,也可開發相應的手機app、web 服務器,即使人員外出,也能在遠程端便捷管理。 二、方案網絡拓撲圖 系統工作過程:將LoRa模塊嵌入到計件傳感器,傳感器采集產量信息,通過TTL串口發送給LoRa模塊,LoRa模塊與網關F8926-L 通過LoRa網絡建立無線連接,網關再通過網線、3G、4G網絡以TCP/IP協議將生產相關數據匯總到服務器上。在服務器部署web平臺,管理人員可通過瀏覽器登陸服務器查看生產數據,對產量產能進行實時監控,科學管理。同時可開發手機app,連接到服務器,從服務器下載生產數據,隨時隨地辦公,方便快捷。 一些加工廠數控車床點數較多,需要實時監控數控車床的運行狀態,如是否發生了故障。車床的故障狀態信號由無源開關量或者高低電平給出,接F8L10T LoRa終端的GPIO采集端口,由F8L10T采集并上報給LoRa網關,通過網線或者3/4g網絡傳輸給服務器。管理人員可遠程輕易地掌握設備運行狀態,對產能進行管理。 三、方案特點 1、抗干擾:得益于LoRa擴頻調制解調技術優異的抗干擾性能、FEC前向糾錯技術,及433MHZ頻段,相比2.4G的zigbee和wifi等無線技術,特別適合工廠生產車間復雜的金屬設備環境。 2、免布線:采用LoRa無線技術,無需布線,安裝即可使用,省去現場施工人工成本。 3、靈活性:根據工廠現場環境,網關可選擇通過RJ45、3G、4G網絡,甚至是RS232\RS485串口連接到服務器。 4、便利性:生產管理人員通過手機app、瀏覽器隨時隨地可查看生產數據、生產設備運行狀態進行管理,相比傳統人工記錄統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 四、產品介紹 產品介紹 北京創羿科技推出了CY-LRW-102 Lora開關控制器和CY-LRB-101 Lora開關檢測器–Modbus/Bacnet通訊協議。方便客戶快速搭建合適自身行業的智能窄帶物聯網產品。 創羿 CY-LRW-102 Lora開關控制器 產品介紹 遠程控制系統包括兩端:開關檢測端與開關控制端。均采用雙工傳輸模式。 檢測端檢測終端狀態,如電燈通斷狀態,溫度傳感器的電流信號,水流傳感器的電流信號等等。 電燈控制:將開關控制端繼電器串聯進入電燈回路中做開關使用,裝置會檢測電燈通斷狀態并將狀態通過LoRa無線傳輸返回給開關檢測端,開關檢測端再將狀態中轉給DDC等設備,以便于控制。DDC等設備也可以控制電燈通斷,當得知電燈狀態時,可通過DDC等設備將控制開關信號發給開關檢測端,再由開關檢測端將通斷控制信號發送到開關控制端,從而控制電燈的亮與滅。 傳感器信號采集與設備控制: 當需要采集溫度,水流,壓力等信息并根據環境信息變化來控制設備運行功率與運行狀態時,就需要將傳感器(如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接入開關控制端,通過A/D D/A(數模轉換)芯片將傳感器傳輸的電流,電壓等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即溫度值壓力值等,再由LoRa無線傳送給開關檢測端,開關檢測端將這些接收到的數字信號通過A/D D/A(數模轉換)芯片恢復為模擬電流電壓信號,傳送給DDC等設備。 DDC等設備可傳送模擬量信號給開關檢測端,開關檢測端將這些電流,電壓等模擬信號通過數模轉換芯片轉換成數字值,單片機將這些數字值通過LoRa無線傳輸給開關控制端,此時需控制的設備可接開關控制端,經過開關控制端對信號的判斷與恢復,可控制設備運行狀態等。 創羿Lora開關檢測器CY-LRW-102是一種物聯網無線數據終端,利用公用蜂窩網絡為用戶提供無線長距離數據傳輸功能,同時利用 LoRa 無線傳輸技術進行短距離數據傳輸。 該產品采用高性能的工業級 32 位通信處理器和工業級無線模塊,以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為軟件支撐平臺;低功耗設計,最低功耗小于 5mA@12VDC;提供 1 路 ADC,2 路I/O,可實現數字量輸入輸出、脈沖輸出、模擬量輸入、脈沖計數等功能。 產品結構 檢測方式 開關通斷檢測,通過直接檢測繼電器開關端電壓來檢測是否通斷,避免檢測失誤或由于繼電器損壞造成的誤檢測。 開關控制端通過實時檢測的方式,當所導通設備一旦出現故障,導致繼電器兩端出現斷開,開關控制端將第一時間通知開關檢測端,以通知控制單元設備。 采用進口8位數模轉換芯片,采集傳感器返回的模擬量,并進行模數轉換,將數字量傳送給LoRa進行發送。開關檢測端接收數字信號,并發送給8位數模轉換芯片,轉換芯片將數字量轉換為模擬量傳遞給控制模擬量接收端。 產品參數 供電 設備優勢 傳輸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 體積小,安裝簡單,可大大減小布線資源。 狀態反饋,事實掌握設備狀態,避免誤控制。 控制可靠性高。 […] Read more.
LoRa無縫操作性 滿足工業物聯網IIoT應用需求
LoRa讓裝置直接與網關溝通,不需要網絡設定。 制造業者與系統整合業者都希望利用工業物聯網(IIoT),來掌握維修時間表、避免資產損失、并預測機器與系統的問題。據Smart Industry報導,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基礎在于網絡通訊平臺,而用戶必須要審慎選擇,業者都不希望自己選擇的平臺一下就被更新的取代。 許多制造商選擇網狀網絡作為工業物聯網整合的基礎,其中每個IIoT裝置也可作為中繼站,將數據轉發到中央服務器。這在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在這樣的架構下每個裝置都會耗費大量資源。 因為每個裝置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其天線還要作為中介站。除了導致電池壽命縮短,網狀網絡的安裝還很耗時,需要復雜的IT設置與網絡設定,增加額外成本。 另一個選擇就是LoRa,也就是低功率廣域網的一種規格,可以無線鏈接裝置。LoRa滿足工業物聯網應用的需求,包括確保雙向溝通、低功耗、以及行動和本地服務。LoRa提供無縫接軌的相互操作性,讓客戶可以發展他們需要的工業物聯網功能。 LoRa讓裝置直接與網關溝通,不需要網絡設定。由于對電力的需求低,因此工業物聯網裝置的續航力比網狀網絡裝置更高。 有些制造環境可能不利于無線電波傳輸,畢竟當中可能有大量金屬覆蓋,也可能有很厚的墻壁。在這樣的情況下,LoRa需要額外的計劃,確保工廠所有區域都被覆蓋。 LoRa在歐洲使用868MHz頻譜、在美國與亞洲則用915MHz頻譜,這比較有利于室內使用,而且價格較便宜。一般的室內接取點,每個價格在200~600美元之間,而且很容易新增新的接點,提供最好的電波覆蓋。 制造業者要開始使用LoRa的第一步,就是思考特殊的使用案例,例如究竟是要測量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煙霧/液體偵測、或資源消耗等。業者也可以追蹤資產的使用狀況、或了解員工在廠內的位置。 目前的演算軟件,可以讓業者了解機器何時需要維修,而且可以用很便宜的方式追蹤資產與監測物流。LoRa裝置的價格比GPS追蹤器便宜許多,而且其電池續航力可以支撐一整年的連續監測。 Read more.
研華科技(Advantech)利用Semtech的LoRa技術提供創新物聯網解決方案
領先的工業通信解決方案提供商研華科技(Advantech)通過攜手高性能模擬和混合信號半導體及先進算法領先供應商Semtech Corporation(Nasdaq:SMTC),推出其均集成了Semtech的LoRa器件和無線射頻技術(LoRa技術)的Wzzard LRPv節點和 SmartSwarm 243網關,來擴展其無線產品線。研華科技的全新解決方案使用LoRa技術來跨越距離的界限,從而將監控效率和整體生產能力提升至最高。 在接入了Semtech的LoRa技術和LoRaWANTM開放協議后,Wzzard LRPv節點成為了一個高度集成的傳感平臺,適用于從I/O傳感器數據管理到網絡協議轉換的各種應用?;贚oRa的節點可以被用來形成一個私有傳感器網絡,在降低維護成本的同時提升整體生產率從而產生直接效益。憑借其堅固耐用的設計,SmartSwarm 243網關可被安裝在偏遠地區和嚴酷環境中。 “研華科技的LRPv系列可支持在沒有交流電源或有線以太網的地方放置傳感器和互聯網網關。高度靈活的雙重節電模式和報警系統可通過節省電能、檢測可能的故障和防止系統崩潰將成本降至最低,”研華科技 iConnectivity事業群副總裁Alpha Chen說道。 “研華科技全新的基于LoRa的節點和網關是物聯網(IoT)應用的理想選擇,因為它們可以在偏遠地區使用,”Semtech無線和傳感產品事業部副總裁黃旭東(Mike Wong)表示道?!癝emtech的LoRa技術可為下一代物聯網應用和垂直市場提供遠距離、低功耗功能,這些應用包括智慧城市、智能樓宇、智能農業、智能表計和智能供應鏈和物流?!?Read more.
LoRa超遠距470模塊在故障指示器中的應用
智能電網的改造,已經初步實現電網線路故障的精準定位,至少讓過去提著手電漫山風雪中尋找故障點的巡線員輕松了不少,看看如何實現。 我們經歷過的停電,時間都并不太長,城市的任何一處電網故障都會得到搶修員的及時補救,但是,跨越大山大河輸送到縣鎮里的電如果停了,巡線員也要再沿著大河大山循線排查,在古代的烽火臺已經被戍邊哨所的無線電取代現在,無線故障指示器也構筑智能電網中的新烽火臺。 圖 1 群山大河間的電塔 我國郊區及農村地區幅員遼闊且聚落零散,中心城市對其電力覆蓋的輸送線長同時環境惡劣,人工檢修危險度大、效率低、成本高,根據國家電網的規劃在過去三年(2017-2015年)投入了1200億人民幣用于電網改造,主要針D、E類用戶(郊區及農村),其中200億投入于配電自動化改造,而在未來三年,這個趨勢還在延續及深化。 圖 2 用于架空電纜上的故障指示器 所以,實時監控大區域電網運行狀況,精確獲悉故障節點及故障類型,形成閉環自動化修復指示系統,對于智能電網的智能化程度有直接影響,其間蘊含著巨大的市場。 電網故障指示系統結構 電網故障指示系統有三層,分別是故障采集層、數據傳輸層、后臺監控層,故障采集傳感器和顯示器兩部分組成,傳感器負責探測電纜通過的電流,顯示器負責對傳感器傳送來的電流信息進行判斷及做出故障指示動作,判斷結果通過數據傳輸層直接傳到后臺監控層,對故障節點直接派出維修人員搶修。電網故障指示系統框圖如圖3。 圖 3 電網故障指示系統框圖 由于工作環境惡劣,故障指示器需要具備以下3個特性: 1、低功耗長時間在線運行 使用防護鍍層和外殼材料,能適應各種環境使用,如浸入水中、高鹽霧和極端熱冷等條件,并可以長期安裝在戶外或電纜分支箱內運行,要求設備功耗低; 圖 4 架空電纜上的故障指示器 2、遠近距離故障指示 可以通過無線傳輸將故障信息傳到網關匯總到后臺分配維修人員,同時需具備高亮度LED,晚上查找故障巡線時,可在300m范圍內能準確發現故障報警位置。 3、故障指示自動復位 發生故障后,在無電流和電壓的情況下,按設定的時間自動復位,并能在下一次送電時自動復歸到正常狀態,同時將異常信息及復位狀態通過無線通訊傳至后臺。 無線數據傳輸層方案: 圖 5 ZM470SX-L數據傳輸方案 ZM470SX-L用于電網故障指示系統的優勢 1. 低功耗 模塊集成了+12dBm的可調功率放大器,并可獲得超過-110dBm的接收靈敏度,鏈路預算能夠滿足大部分的近距離通信需要,集成業內領先的功耗控制技術,讓模塊功耗降至最低,極適用于對功耗有較高要求的低功耗應用場合。 2. 工業級品質,抗干擾 工業級品質可應對諸如沿海高鹽度、高溫濕等各種惡劣環境,確保傳輸穩定。 3. 發射功率多級可調 模塊集成了最大12.5dBm的功率放大器,并提供-8.5~12.5@Step 3dB多個可調的功率等級,可根據故障指示器安放位置偏遠程度,自由調整信號的覆蓋范圍。 同類應用 電網故障指示器除了在架空電纜饋線分支處上使用外,也可直接安裝在箱式變、各種環網柜、電纜分支箱、變電所進出線上。 Read more.
低功耗物聯網在智慧建筑和智能工業中的應用實踐與展望
導讀: 無疑,城市的智慧化需要借助各種物聯網技術來協助數據傳輸,而LPWAN的出現有機會實現真正的智慧城市應用。 現如今我們所談論的智慧城市內涵相較于早期信息城市、數字城及無所不在城市的概念早已大不相同。伴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與變革,今日的智慧城市強調的是廣泛使用信息與通訊技術,感知各種人、事和物的數據,并利用無縫的網絡傳輸至云端進行數據分析等,以達到城市持續發展、改善民生等目的。 無疑,城市的智慧化需要借助各種物聯網技術來協助數據傳輸,而LPWAN的出現有機會實現真正的智慧城市應用。 此前,GSMA對于LPWAN的應用分成了包括公共事業、工業應用、后勤保障、智慧建筑、消費與醫療、環境監控及城市設施在內的7個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應用大類。在這7個應用大類中,我們最熟悉、最常談的莫過于公共事業、環境監控及城市設施等。但是,事實上在智慧建筑和智能工業中也不乏相關的應用實踐: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愛立信攜手中國移動等聯合展示了基于工業4.0蜂窩物聯網的互聯工廠演示。該工廠目前正在實施多個低功耗廣域網的用例試驗,例如生產線監控、倉庫監控、包裝和材料追蹤等。此外,愛立信還推出了螺絲刀,這是一款配備了運動傳感器與NB-IoT模塊的互聯高精度螺絲刀,其能夠自動檢測工具的使用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保障安全生產。 中國聯通與合作伙伴攜手打造了一款基于NB-IoT技術的智能煙感報警器產品,這是一款非常適合在小場所、老舊市場、民宅、學校宿舍、古建筑等場所使用的智能火災報警產品。該產品計劃在靜安區西王小區率先部署。據介紹,一旦發生火災,報警系統會通過TTS自動語音立即通知業主、物業和消防安全員,確保及時疏散,減少人員傷亡。 中國移動聯合中電??等ツ曷氏仍诤贾蓍_展了電梯衛士試點項目,該項目第一階段的部署是基于TDD現網直接部署,當前使用CAT1模組,無需對網絡做任何改造升級即可快速部署。而在幾年eMTC芯片即CAT-M1商用芯片推出后,電梯衛士便可直接基于CAT-M1進行部署。 重慶移動聯合中移物聯網等合作伙伴利用已開通的NB-IoT基站,完成了中國移動首個基于NB-IoT物聯網的智能火災報警系統應用演示。據悉,智能火災報警系統是在傳統的獨立式光電煙霧報警器基礎上增加NB通信模塊,形成一套基于低功耗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火災報警系統?!?低功耗物聯網技術在智能工業及智慧建筑中早已暗流涌動,而這僅僅只是列舉了眾多應用中寥寥幾個,可以預見,在這兩個領域里面,還有無限多的應用場景亟待我們去發現、去挖掘。 Read more.
IoT打造智能工廠 且看日本是怎么做?
在技術、市場、政策等方面因素的推動下,全球正在掀起一股智能制造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國家大力推進智能工廠的建設。有機構預測,未來五年智能工廠領域的投資將促進生產力增長27%,預計到2022年年底,21%的工廠將會成為智能工廠。在美好的市場預期下,企業嘗試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工廠建設和生產中,以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下,IoT技術也迎來了蓬勃發展,成為打造智能工廠的重要支撐。從概念上看,IoT (Internet of Things)即物聯網,指利用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將物品與網絡連接并進行識別與管理。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利用IoT等信息技術以及機器人等智能生產設備,推進智能工廠的建設。下面就來看看日本如何依托IoT等技術建設智能工廠,IoT又究竟能夠給制造業帶來什么? 制造業成IoT應用主體 針對日本企業IoT利用現狀調查,日本經濟產業省針對開發設計、生產部門合作、使用與維修、貿易等環節對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從利用的程度來看,不同領域IoT的利用程度有所不同。具體來看,在生產過程可視方面(數據搜集、改善、利用等)的利用比較多,而預測、試驗等方面的利用較少;從企業規模來看,規模越大,IoT的利用率越高。另外,無論哪個產業環節,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上的企業IoT利用率均最高,其次是101~300人之間的企業,最后是100人以下的企業。 日本總務省的統計數據顯示(如圖1),與智慧城市相關的IoT/M2M市場規模在2014年為9.3兆日元,到2020年將達到18.9兆日元,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根據試算,2020年分領域的IoT/M2M市場規模中,制造業市場規模為4.14兆日元,占比為22%,位居第一位。 伴隨著IoT技術的應用,機器人市場正在從制造業向服務業過渡。一直以來,機器人的采用都是智能工廠建設的重要標志之一,日本《情報通信白書2015》統計顯示(如圖2),2015年日本機器人產業的市場規模為1.6兆日元,其中制造業用機器人占比為62.7%,位居第一位。根據預測,未來20年日本的機器人產業將大幅增長,分行業占比中,服務用機器人無論增長速度、總量規模都將超越制造業用機器人。具體來看,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將為5.3兆日元,制造業用機器人占比將為30.1%,位居第二位。到2035年,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將達9.7兆日元,制造業占比將為28.1%,位居第二位,而服務業用機器人占比將達51.1%。 大企業更青睞IoT技術 為調查日本智能工廠發展現狀(IoT利用現狀),日本經濟產業省分別對3858家企業進行了調查,并將全體企業分為A、B、C、D、E五組(如右表),從A組到E組的IoT利用率依次提高,企業規模分為300人以上、101~300人、100人以下三個等級。橫向看,無論哪個組中,100人以下、101~300人的中小企業占比均較高,原因在于中小企業數量較多,而300人以上企業的數量較少,僅占全體企業的7.8%;從縱向來看,300人以上企業IoT利用率從A組的5.0%依次提高,在E組中的占比為15.1%,而100人以下企業的占比則呈現了依次下降的情況,101~300人企業在各組中的占比均比較穩定。由此可見,企業IoT利用以大企業為主,中小企業引入態度積極。 從實際應用上看,IoT利用提高了全體企業的決策速度,縮短了產品生命周期。從決策速度的變化上看(如圖3),雖然決策維持原狀的企業占比較大,但IoT利用率越高的企業決策速度越快,E組中決策速度加速的企業占47.7%,而A組中決策速度加速的企業僅占28.2%。主打產品開發周期也與決策速度呈現了同樣的趨勢(如圖4),E組中主打產品開發周期縮短的企業占比為49.3%,A組中主打產品開發周期縮短的企業占比僅為26.7%。 目前,日本中小企業IoT設備投資呈穩步增長趨勢。調查顯示,對于小企業而言,無論是決策速度還是主打產品開發周期,IoT利用率較高的企業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E組中決策速度加快的企業占比為49.3%,主打產品開發周期縮短的企業占47.1%。從設備投資預測來看(如圖5),未來三年,除E組外,投資平穩增長的企業占比較多,E組中設備投資預測微增的企業占比較大,為46.9%,同時E組中設備投資增加的比例也比其他組大,為8%。 三大方向推進產業發展 可以看到,日本正在將體制機制改革、發展新模式、產業培育作為政策支持的三大方向。 實行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無人駕駛以及智能工廠的實現(到2020年培育50件先進事例),促進小型無人機產業、產業安全智能化、金融科技(FinTech)等規制、制度的改革。 創新發展模式——以IoT、大數據、人工智能為重點,制定2030年“新產業結構展望”,通過官民協作進行規制改革,推進各領域示范項目進行以及相關支持活動,形成新的規制以及創新的產業發展模式。 加大支持力度——加強網絡安全對策,將其作為成長型產業,制定新的人才培育計劃,對既有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等進行修訂與完善。同時,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尤其在IT、改善活動、機器人導入等方面的專家支持。 Read more.